殷墟:在今河南安阳小屯及其周围,商君盘庚自奄(在今山东曲阜)迁都于此。
《竹书纪年》:晋武帝时出土的写在竹简上的战国古书,是完成于战国末年的魏国史书。
奄(yǎn):古都邑名。在今山东曲阜旧城东。北蒙:在今河南安阳小屯及其周围。《汲冢古文》曰:盘庚迁于北蒙,曰殷墟。
洹水出山后,东流经殷墟北边。《竹书纪年》说:盘庚即位,从奄迁到北蒙,称为殷。
卷十
浊漳水、清漳水
浊漳水今称浊漳河,实际上是漳河上游河段的名称。此河从今山西南部,南流经黎城、潞城、平顺等地,至河南林县附近汇合清漳河,称为漳河,全长不过二百公里,是海河水系五大支流之一子牙河的上源。此篇中记及的如滏水(今称滏阳河)、隅(湡)水、泜水等,也都是子牙河上游的支流。
魏武又以郡国之旧],引漳流自城西东入],迳铜雀台下],伏流入城东注,谓之长明沟也]。渠水又南迳止车门下],魏武封于邺为北宫,宫有文昌殿]。沟水南北夹道,枝流引灌,所在通溉,东出石窦堰下],注之隍水。故魏武《登台赋》曰:引长明,灌街里。谓此渠也。石氏于文昌故殿处],造东、西太武二殿,于济北谷城之山采文石为基],一基下五百武直宿卫。屈柱趺瓦,悉铸铜为之,金漆图饰焉。又徙长安、洛阳铜人,置诸宫前,以华国也。城之西北有三台,皆因城为之基,巍然崇举,其高若山,建安十五年魏武所起,平坦略尽。《春秋古地》云:葵丘,地名,今邺西三台是也。谓台已平,或更有见,意所不详。中曰铜雀台,高十丈,有屋百一间,台成,命诸子登之,并使为赋。陈思王下笔成章,美捷当时。亦魏武望奉常王叔治之处也。昔严才与其属攻掖门,修闻变,车马未至,便将官属步至宫门,太祖在铜雀台望见之曰:彼来者必王叔治也。相国锺繇曰:旧京城有变,九卿各居其府,卿何来也?修曰:食其禄,焉避其难,居府虽旧,非赴难之义。时人以为美谈矣。石虎更增二丈,立一屋,连栋接榱,弥覆其上,盘回隔之,名曰命子窟。又于屋上起五层楼,高十五丈,去地二十七丈,又作铜雀于楼巅,舒翼若飞。南则金虎台,高八丈,有屋百九间。北曰冰井台,亦高八丈,有屋百四十五间,上有冰室,室有数井,井深十五丈,藏冰及石墨焉。石墨可书,又燃之难尽,亦谓之石炭。又有粟窖及盐窖,以备不虞。今窖上犹有石铭存焉。左思《魏都赋》曰:三台列峙而峥嵘者也。城有七门:南曰凤阳门,中曰中阳门,次曰广阳门,东曰建春门,北曰广德门,次曰厩门,西曰金明门,一曰白门。凤阳门三台洞开,高三十五丈,石氏作层观架其上,置铜凤,头高一丈六尺。东城上,石氏立东明观,观上加金博山,谓之“锵天”。北城上有齐斗楼,超出群榭,孤高特立。其城东西七里,南北五里,饰表以砖。百步一楼,凡诸宫殿、门台、隅雉,皆加观榭。层甍反宇,飞檐拂云,图以丹青,色以轻素。当其全盛之时,去邺六七十里,远望苕亭,巍若仙居。魏因汉祚,复都洛阳,以谯为先人本国,许昌为汉之所居,长安为西京之遗迹,邺为王业之本基,故号五都也。
这一段文字较长,内容也较多,但主要是两个方面。其一是记叙了一个中国古代的大都城,三国魏时期所称的全国“五都”之一。“五都”之中,长安和洛阳当然是从历史上延续下来的大都城,其余三处,“谯”(在今安徽亳州)只是曹操的故乡,许昌是汉献帝所都,而邺(在今河北临漳)是曹操被封之地,所以都是曹魏的称谓。但其中邺城由于从战国到秦汉都是一个有名的大城,曹操受封于此,经过大量修建,成为一座规模很大的都城,这段《注》文中记叙得相当详细,对中国历史都城的研究很有价值。这段《注》文另一重要内容是所谓“邺西三台”的记叙,即《注》文所说的:“城之西北有三台,皆因城为之基,巍然崇举,其高若山。”三台之中,居中的称铜雀台,南面是金虎台,北面是冰井台。各台都附有其他许多亭台楼榭。《注》文所记:“当其全盛之时,去邺六七十里,远望苕亭,巍若仙居。”由此可以研究从三国魏晋到十六国时代邺城的繁华盛况。《水经注》成书距这个时代不远,当时的邺城,虽已不比前代,但规模必当存在,是郦道元的目击记载。